轉(zhuǎn)者按:重讀《收藏》雜志的這篇文章,轉(zhuǎn)貼過來,供參考。作者為《收藏》的“錢幣園地”編輯、錢幣收藏研究專家、《收藏》雜志社專家咨詢組成員邊宗仁先生。 編輯轉(zhuǎn)帖鏈接:
http://www.coinsky.com/htm/bbs/topic.cgi?id=1000173575 錯版幣、殘幣及假幣,三者性質(zhì)截然不同。但是一些錢幣收藏者,特別是初涉錢幣收藏的人對三者的區(qū)別缺乏明確的認識,往往把殘幣及假幣當作錯版幣收購珍藏,走入收藏的誤區(qū)。
一、錯版幣
金屬鑄幣要經(jīng)過設計、制模及鑄造三個環(huán)節(jié),而紙幣要經(jīng)過設計、制版及印刷三個環(huán)節(jié)。所謂錯版幣,指在設計、制?;蛑瓢鏁r出現(xiàn)錯誤的錢幣。這種錯版幣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多被政府有關部門明令收回銷毀,但往往有少量“漏網(wǎng)之魚”流入社會;也有發(fā)行后無法收回的情況。這些錯版幣便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珍品,因而備受錢幣收藏者的青睞。
圖1所示為“廣東七二反版”銀幣。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省曾鑄造光緒元寶銀幣一種,設計者將英文置于錢幣正面“光緒元寶”4字之外圈,受到一些清政府官員的非議,認為“將洋文列于中國年號之內(nèi),體制尚有未合,應請飭令該督(兩廣總督)將洋文改鏨蟠龍之外,以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二分漢文改到正面,其半元以下銀元以次照改,較為妥協(xié)”。清政府采納了上述意見,將錢幣正面的英文移至背面,這種被稱為“廣東七二反版”的銀幣遂即停鑄。此錯版銀幣沒有正式發(fā)行,存世很少,百年來一直是錢幣收藏者關注的焦點。
圖2所示為“戌戊錯版銀幣”。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江南省造幣廠鑄造“戊戌光緒元寶”銀幣,由于雕刻師的疏忽,制模時誤把“戊戌”年刻成了“戌戊”年,有關部門發(fā)現(xiàn)錯誤后立即明令停鑄,重鑄正版。此錯版幣至今只有極少量存世,上海博物館、臺灣鴻禧美術館有藏,十分珍稀。
圖3所示為“‘餉’字錯版銀幣”。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新疆鑄造“餉銀”錢幣。其中一種正面珠圈內(nèi)為漢文“餉銀五錢”4字,珠圈外為維文“餉銀五錢”,背面為線圈蟠龍,左右各有一小花。該幣正面漢文“餉”字的“食”旁少了最后一筆,成為“餉”字錯版。
由于造幣技術的發(fā)展及審查制度的不斷完善,現(xiàn)代金屬鑄幣和紙幣中的錯版幣較前要少得多,但偶爾也有。圖4所示為“第15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錯版幣。1988年我 國發(fā)行“第15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銀幣1套1枚,由于設計時的疏漏,將“15屆”誤寫為“16屆”。該錯誤已得到官方的承認并在中國人民銀行貨幣發(fā)行司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貨幣圖錄》中有如下說明:“因疏漏,背面文字出現(xiàn)錯誤,‘第16屆’應為‘第15屆’。”這一錯版紀念幣最初發(fā)行價不足百元,現(xiàn)已漲至數(shù)千元一枚。
二、殘幣
所謂殘幣,指在生產(chǎn)(鑄造、印刷)過程中出現(xiàn)的殘次幣。金屬幣在鑄造時由于錢模的移動、翻轉(zhuǎn)或錢體的再次受壓等原因而形成不規(guī)范的產(chǎn)品;紙幣在印刷時由于紙張的折疊、印墨的不均勻等原因而形成有缺陷的產(chǎn)品。
圖5所示為一枚墨西哥銀元殘幣。明朝后期,外國銀元大量流入中國,各地錢莊、商號在使用銀元過程中往往在錢面或錢背銼上商號名稱或其他符號,以證明該幣是真錢,曾被某商號驗收過。這枚墨西哥銀元布滿鋼銼字印,計有“巨、昆、安、合、恒”等20多個漢字及符號,有的字重復打銼,使這枚原本整潔美觀的銀元變成傷痕累累、面目全非的殘幣。
圖6所示為第四套人民幣2元殘幣。1980年版人民幣中發(fā)現(xiàn)有1張2元券,由于紙張沒有裁齊而折疊起來,致使幣面上的人物圖像及文字嚴重受損,成為一張殘幣。
圖7、8所示為美元10元殘幣。這張美鈔的左側(cè)存在明顯的折痕,折痕展開后可見印刷空白,也系紙張折疊所致。
三、假幣
隨著錢幣收藏熱的出現(xiàn)和錢幣市場的繁榮,各種迎合收藏心理的假幣也應運而生,其中就包括偽造的錯版幣。造假者利用挖補、切割、改刻、圖像文字移置、水印倒移等手法制造出各種各樣的“錯版幣”,以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