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紀念幣防偽技術探秘
資料來源: 《中國錢幣》2011年第一期
自1984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首套普通紀念幣以來,迄今我國已發(fā)行普通紀念幣73套,計93 枚(張),其中包括二枚紙鈔和一枚塑料鈔。普通紀念幣的發(fā)行,一方面完善了人民幣的幣種結構,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廣大錢幣愛好者的收藏需求。隨著我國造幣技術的不斷提高,普通紀念幣的材質與防偽技術也在不斷改進。為了便于廣大錢幣愛好者掌握普通紀念幣的防偽特征,增強反假意識,提高防假能力,現(xiàn)將本人根據(jù)多年工作實踐經驗所總結的普通紀念幣材質和防偽特征介紹如下:
一、普通紀念幣材質的使用狀況
我國已發(fā)行的普通紀念幣使用的金屬材料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鎳銅合金系列(1984—1989)。這一時期共發(fā)行了10套普通紀念幣,除1987年發(fā)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紀念幣使用了銅鋅合金材質外(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套銅鋅合金材質紀念幣,也是已發(fā)行的普通紀念幣中面值最小的),其它全部為鎳銅合金。該系列紀念幣的幣面抗氧化性比較好。
(二)紫銅合金系列(1993—1999)。1993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了“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大熊貓”紀念幣,由此拉開了我國以紫銅合金為材料的制作紀念幣的序幕,七年時間共發(fā)行珍稀野生動物紀念幣十枚。該系列紀念幣的發(fā)行,一方面拓寬了制作紀念幣材料的選擇種類,另一方面也改變了普通紀念幣鎳白色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給人一種新鮮感。但該系列紀念幣幣面抗氧化性比較差,易氧化變色,加大了收藏保管的難度。
(三)黃銅合金系列。(2001至今)。2001年9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fā)行了以黃銅合金為材質制作的“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紀念幣,并已形成“寶島臺灣”、“世界文化遺產”、“奧運”、“賀歲”等多個紀念幣系列。同時也創(chuàng)立了我國以黃銅合金和鋼材兩大材料為主制作普通紀念幣的新格局。該系列紀念幣的幣面抗氧化性比紫銅合金系列要強,但仍然趕不上鎳銅合金,也比較易氧化變色。這與銅合金的顏色也有一定的關系。
(四)鋼芯渡鎳系列(1990—至今)。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造幣材料(主要是金、銀、銅、鋁、鋅)價格大幅上揚,以致于無法再用這些材料來生產中、低面值的流通硬幣。為此,世界上許多造幣廠紛紛采用新的、價格低廉的造幣材料,如鎳鐵復合、銅鐵復合等復合材料,鋼芯鍍鎳、鋼芯鍍銅、鋅芯鍍鎳等包覆材料,以及不銹鋼材料。1990年,我國發(fā)行了第一套以鋼為材料的鋼芯鍍鎳紀念幣——“第十一屆亞洲奧林匹克運動會”,實現(xiàn)了我國以鋼為材料制作流通硬幣和普通紀念幣零的突破。此次紀念幣的成功發(fā)行,為我國大量發(fā)行以鋼材為原料流通硬幣奠定了基礎。該系列紀念幣,幣面抗氧化性最強,
(五)黃白雙色銅合金系列。該系列紀念幣1997年開始發(fā)行,至今發(fā)行四套共六枚,分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成立”、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成立”、“建國五十周年”、“迎接新世紀”。其發(fā)行的目的主要是為十元鈔票硬化打基礎。該系列紀念幣的發(fā)行,一方面完善了幣種結構,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硬幣防偽性能,同時也增強了紀念幣的觀賞情趣。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我國發(fā)行的普通紀念幣主要使用了鎳銅合金、銅鋅合金、紫銅合金、黃銅合金、黃白雙色銅合金、鋼芯渡鎳六種金屬材料,其中不銹鋼材料的使用,大大的提升我國造幣行業(yè)在世界造幣行業(yè)的位置,因為目前能夠使用鋼材作造幣原料的國家并不多。
二、普通紀念幣防偽技術的應用
我國發(fā)行的普通紀念幣防偽措施,經歷了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的發(fā)展過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普通紀念幣防偽措施的技術含量也在逐步提高,并在不同階段的紀念幣上得到體現(xiàn)
(一)邊部防偽措施的演變
普通紀念幣發(fā)行初期,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錢幣制作工藝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這一時期生產的紀念幣邊部主要采用的是連續(xù)絲齒工藝,第一套至第十套紀念幣全部采用了此種工藝。
進入九十年代,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開始采用等距間斷絲齒工藝和邊部滾字工藝。等距間斷絲齒,是指金屬硬幣的邊部在一定的角度上出現(xiàn)一組絲齒,絲齒由平邊加以間隔。采用等距間斷絲齒制造硬幣是對連續(xù)絲齒形制的發(fā)展。等距間斷絲齒工藝有兩種形制:一種是凸緣絲齒,即每組絲齒的高度高于間隔平邊;另一種是凹緣絲齒,即每組絲齒的高度與間隔平邊相平齊。目前,世界上采用等距間斷絲齒形制制造流通硬幣的國家并不多。珍稀動物系列紀念幣的邊部采用的就是其中的凸緣絲齒工藝。
邊部滾字,就是在金屬硬幣邊部的圓柱體立面上滾印各種文字和圖文。這種文字和圖案(也稱邊銘和邊飾)可以是陽文(凸出),也可是陰文(凹入)。金屬硬幣邊部滾印字符,一方面增強了硬幣的鑒賞效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硬幣的技術含量,增加了制造假幣的技術難度。1993年發(fā)行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幣,首次使用了邊部滾字工藝,在該幣的邊部柱面上壓印有陰文“ZHONG GUO ”漢語拼音字樣和“☆”五角星圖案,截止1999年9月,共有十套紀念幣使用了上述邊銘,自2000年6月發(fā)行的“敦煌藏經閣發(fā)現(xiàn)一百年”紀念幣起,為與流通硬幣的邊銘保持一致,普通紀念幣的邊銘也采用漢語拼音字母“RMB”和“ ”圖案。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造幣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自主研發(fā)的連續(xù)全斜齒間半齒工藝開始在普通紀念幣上應用。通常,金屬硬幣邊緣的連續(xù)絲齒是與硬幣軸徑方向相垂直的,但連續(xù)斜絲齒卻與硬幣的軸徑有一定的角度。這給硬幣壓印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增大了硬幣的制造難度,提高硬幣的技術含量和防偽水平?!暗?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三組紀念幣都使用了此項工藝,2009年發(fā)行的“和”書法和“環(huán)境保護”紀念幣也采用了此項工藝。連續(xù)全斜齒間半齒工藝是由我國自主研發(fā)一種造幣工藝,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這一技術的應用表明我國造幣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二)隱形雕刻技術的使用
隱形雕刻技術在紙幣上應用較早,二十世紀80年代初國外就使用了此項技術,我國在第四套人民幣10元券上采用了該技術,但是由于效果不明顯,沒有對外宣傳。近幾年該項技術被引入金屬硬幣中。隱形雕刻,就是將兩個不同的圖案處理后分別表現(xiàn)在同一部位的兩個側面,通過變換觀察角度,可以看到兩個不同的圖案。2001年發(fā)行的“辛亥革命90周年” 首次使用隱性文字技術,當變換角度觀察隱形圖案部位時,可以看到 “1911”和“2001”字樣組成的隱形圖紋。隨后發(fā)行的“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幣也采用了此項工藝。
(三)縮微文字技術與暗記的應用
縮微文字技術,就是指通過設計將相關的文字制成肉眼無法識別的大小,并印制到幣面上,只有借助放大鏡或顯微鏡才可見。暗記,是指錢幣制造者在制作錢幣時,將單個文字或圖案用縮微的方式印在幣面圖案中的某個位置,以達到防偽的目的??s微文字與暗記的區(qū)別在于使用文字字數(shù)的多少,一般情況下縮微文字使用的是一組文字,而暗記一般只有一個文字或圖案。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只有借助放大鏡或顯微鏡才可見到。2001年9月27日發(fā)行的“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紀念幣首次使用了縮微文字技術,在該幣隱形圖紋的兩側分別有“辛亥”和“革命”微縮文字,隨后發(fā)行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寶島臺灣系列紀念幣,在每個紀念幣的正面清邊內緣處,分上下左右壓印了四組縮微的“世界文化遺產”漢語拼音陰文“SHI JIE WEN HUA YI CHAN”字樣和“寶島臺灣”漢語拼音陰文 “BAO DAO TAI WAN”字樣。
世界文化遺產和寶島臺灣系列紀念幣中還使用暗記防偽技術。在每枚世界文化遺產系列紀念幣背面的主景圖案中都壓印了世界文化遺產徽標“ ”暗記;這些文字與圖案與整個幣面渾然一體,只有借助高倍放大鏡才能看清,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青城山與都江堰紀念幣,設計者將世界文化遺產徽標放在魚嘴分水堤上與整個圖案渾然一體,在放大鏡下觀看魚嘴分水堤猶如一條大魚在水中遨游,使整個畫面栩栩如生,把人帶到了實地一樣。在寶島臺灣系列紀念幣只有第一組朝天宮、赤嵌樓兩枚紀念幣使用了暗記,就是在背面主景圖案的樹干上加印了漢語拼音“T”字樣,但效果不是很好。而使用暗記最清楚的應是“和”字書法紀念幣,在該幣背面主景圖案“和”字下方靠近清邊的飛白處,用放大鏡觀察可見清晰陰文“HE”漢語拼音字母字樣。
(四)雙色鑲嵌技術的應用
最早采用雙色工藝制造流通硬幣的是意大利造幣廠。1982年,意大利造幣廠推出了用不銹剛作外環(huán),鋁青銅做內芯的500里拉流通硬幣,在世界造幣行業(yè)引起了很大反響。此后,各國造幣廠紛紛研究雙色金屬流通硬幣的制造技術,并將該技術廣泛應用于紀念幣(章)以及高面值流通硬幣上。我國也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推出了雙色金屬紀念幣,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成立”、“迎接新世紀”等雙色金屬普通紀念幣。
(五)噴砂工藝的使用
為突出硬幣圖案的浮雕效果,錢幣生產者往往會對圖案浮雕部分進行噴砂工藝處理,(幣的底面為拋光鏡面),者種工藝處理方法已經運用了數(shù)十年。所謂反噴砂工藝是將圖案浮雕部位改用光亮面,而將幣的底面進行噴砂工藝處理。將噴砂工藝與其它造幣工藝相結合,不僅能豐富紀念幣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提高美學效果,增強觀賞情趣,害增加了制模技術的難度,進而提高硬幣的防偽水平。1993年6月發(fā)行的“珍稀動物——熊貓”紀念幣,首次采用了噴砂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