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錢幣收藏的潮流和方向性來看,原封和證書對收藏者來說并不是壓倒一切的問題。我們來看看國外的收藏者是怎么看待此類問題的。機制幣最早出現(xiàn)在歐美,清朝后期才傳入中國。在機制幣的集藏和研究方面,歐美集藏者的專業(yè)程度也遠遠走在我們前面。在歐美國家,收藏家、鑒賞家、專業(yè)評級機構(gòu)并不看重一枚幣的原封和證書,而著重強調(diào)該幣的品相。品相好的幣,哪怕是一枚裸幣,都會受到熱烈追捧。而加上原封和證書的幣,售價并不會比同品相的同款幣高。
其次,新中國貴金屬幣的原封是一定時期的產(chǎn)物。早年發(fā)行的很多款幣,如建國30周年、國際兒童年鏡面版、出土文物1組金幣、國際和平年等等,都沒有所謂的原封。至于很多普制熊貓金幣和大規(guī)格幣章,如:84年12盎司金貓、85和86年香港國際硬幣展覽會銀章、86年孫中山5盎司銀幣等等,都只是在裸幣外面直接加一層塑膜封裝而已。到了87年中國金幣總公司成立,上海造幣廠和沈陽造幣廠的所謂原裝才開始增多。這里我們對原封的定義是:幣外面有圓形的塑殼,塑殼外再加有塑膜封裝(原封)。然后到了近年,很多大部分新出的紀念幣又開始和國際潮流接軌。裸幣外面只是用圓形塑殼來保護一下,然而并沒有塑膜封裝,而是直接按整數(shù)計件嵌入到長方形或圓形的幣盤中。因此我們說,所謂原封也可能只是新中國貴金屬幣章史上一定時期的產(chǎn)物。以后發(fā)行的幣會不會再加封塑膜,誰也無法保證。
第三,原封是否真正有意義呢?很多人理解的原封好處是:
1、只要有原封,就說明該幣肯定未被處理過。
2、原封的真空袋可以防止幣的硫化或氧化。
3、原封的幣肯定是全品相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未必!首先,前些年發(fā)行的幣即便被洗金水或洗銀水處理過;只要和相關(guān)造幣廠足夠熟悉,無論是收藏者還是幣商皆可以將該幣送到造幣廠去重新封裝。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見到很多發(fā)行已有一定年數(shù)的幣其外包裝反而非常簇新的原因。此外,用來封裝幣的塑膜通常有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等。其中,聚乙烯和聚丙烯對人體是無毒的。而聚氯乙烯則對人體有毒性。也就是說,用聚氯乙烯封裝的幣應該要把塑封去掉。此外,塑封并不能保證真空,甚至還不能防潮。我們經(jīng)常見到以前的幣(如生肖幣、麒麟幣)中還放置了小型干燥劑,足以說明光靠塑封解決不了幣和外界空氣隔絕的問題。
但以上所述還不是最關(guān)鍵的地方。大家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些感覺:近年來所發(fā)行的貴金屬幣和其外套的圓形塑殼之間的耦合能力還不錯,密封性也相對好。而以前,由于塑殼本身的耦合度太過松散:經(jīng)常當我們拿起一枚幣的盒蓋上方,塑殼的另一部分便會隨同幣一齊跌落。如果下面沒有軟墊或者地毯,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由于塑料盒蓋的耦合性過差、以及塑料盒的設(shè)計不夠科學,因此很多高浮雕的精彩之幣由此遭殃:最常見的有以下:1、額頭受損,代表幣章:87和88年鉑貓、89年鈀貓、92和93年1盎司精制銀貓、94年5盎司和12盎司嬰戲圖銀幣,90慕尼黑金銀章;2、鼻子受傷,代表幣章:90年1盎司普制及精制銀貓、93年1盎司天下為公金幣、93年宋慶齡簽字版銀幣;3、肩膀擦傷,89年開國大典金幣;4、肚子蹭傷:84年奧運會女排銀幣鏡面和噴砂版;5、胸部碰傷:91年25屆奧運會女子乓乓球運動員銀幣,等等。很多珍貴的幣雖然處于原封狀態(tài),但品相并不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塑殼盒子耦合度差,引發(fā)運輸過程中裸幣不斷地和塑殼發(fā)生碰撞摩擦,最后導致品相嚴重受損。
正由于我國的塑殼質(zhì)量不是很好,在經(jīng)歷不斷搬動或長途運輸后,即使幣還是處于原封狀態(tài),但塑殼可能已經(jīng)被震碎。這種情況下,當我們信手拿起這個幣時,塑料殼碎屑便會沿著幣的鏡面到處翻滾。如果當我們拿到這種幣,要堅決把原封去掉,否則碎屑刮來刮去,很容易將幣的鏡面擦傷或刮傷。
有趣的是,當我們仔細檢查以前上幣廠或沈幣廠原封幣的時候,我們會時不時地在里面發(fā)現(xiàn)一些令人驚奇的東西,如:瓜子殼或頭發(fā)等等。
因此從真正的集藏角度去看,很多以前的幣,其塑殼并不合格。需要調(diào)換更加專業(yè)的塑殼或封裝,如圖四。一般來說,歐美國家的盒子耦合度都非常良好。尤其是內(nèi)襯黑色墊圈的塑封,蓋實之后想打開都要費很大的勁。這樣便能減輕該幣在運動狀態(tài)時和塑殼碰撞摩擦的危險。
接下來,我們談談有關(guān)證書的事。所謂貴金屬幣的鑒定證書,其實就是一張說明書。如葛祖康先生所言,假證書配以真幣,并不能否定該幣是真幣;而真證書即便配以假幣,那么假幣也決不會因此而變成真幣。早年的鑒定證書五花八門,從印制的紙張來看就有很多種:布紋紙、硬卡紙、銅版紙……,只是近年來才開始用帶水印的印鈔紙來印制證書。以前很多幣直接由外國人經(jīng)銷,所謂的鑒定證書并不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印刷的,而是由國外經(jīng)銷商印刷的,如:幾乎所有的麒麟鉑金銀幣,95和96年1盎司精制熊貓金幣、臺灣風光1組金幣……,這些幣現(xiàn)在所見的所謂國內(nèi)版證書基本上是國內(nèi)幣商后印的,但卻已被大家所接受。此外,很多幣由于早年經(jīng)銷過程中其鑒定證書被經(jīng)銷商遺棄,如國際兒童年金銀幣、82足球金銀幣、聯(lián)合國婦女10年銀幣等等,大家也接受了收藏這些幣而沒有證書的現(xiàn)實。至于象8克生肖幣、86年27克孫中山銀幣、三國演義1組1/2盎司金幣、5盎司齊白石金幣、88年女子舞劍金幣等等,假證書則幾乎可以亂真。甚至于,如12盎司金蛇、1盎司金龍、89年1盎司銀蛇等幣的假證書,其做工絲毫不遜色于真證書。如果集藏者先入為主,見的是假證書的話;那么日后當他見到真證書,反而會對其鄙視了。因此,如果過分強調(diào)所謂的鑒定證書,受傷害最大的反而是遠離盧工和馬甸市場的收藏者。因為他們平時根本沒有機會見很多的實物,更無從判別真證書和假證書之間的細微區(qū)別。
證書的作用其實如陳景林先生所言,將它作為幣的相關(guān)文獻去收藏可能更好。證書之所以在目前的階段還能籠絡住收藏者的心,主要也是因為現(xiàn)在的貴金屬幣章市場尚屬于買方或半買方市場,證書有時被用來作為討價還價的工具。設(shè)想不久后的一天,如果貴金屬幣市場演化為完全的賣方市場,當有一枚品相完好的幣出現(xiàn)而遭到多名泉友瘋狂競逐時,那么證書也就徹底失去了用來當作交易時討價還價之砝碼的作用。因為在那時,能找到一枚幣本身已是萬幸,如果再苛求說明書的話很可能就會和該幣永遠地失之交臂。
那么,哪些證書值得留存呢?從理論上講,我們買幣,如果附有證書或說明書,那當然再好不過。但如果沒有證書,或者有證書之幣和無證書之幣的價差甚遠,那么證書對我們來說就不是一定買之而后快的附件。下面的一些類型的證書是值得珍藏的:1、藏經(jīng)洞100周年銀幣,銀幣裝在如一本16K圖書般的硬紙盒里,而證書則印成了如16K紙張大小的郵票小版張樣,令人賞心悅目;2、開國大典20盎司金幣,證書是以少見的磁卡形式來表現(xiàn),值得珍藏,如圖五;3、1盎司鉑、金龍蛇,90年龍鳳金銀幣的證書,做成非常漂亮的小本裝,值得珍藏。換句話說,只要某一枚幣的證書兼具美學欣賞價值和史料收藏價值的話,那么它就已經(jīng)成為該幣本身整體文化內(nèi)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建議收藏者盡可能在此時收藏這類證書。
對初入門者而言,請記?。骸捌废啵废啵€是品相”!對幣來說永遠是第一位的事情。在幣之外,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如:鑒定證書、宣傳海報、手卷、設(shè)計師圖稿、石膏模、鋼模、不同經(jīng)銷商包裝、電話卡、首日封、首飾等等,如果能收集到最好。原封則大可不要牽強。這樣,我們就可以保證不會漏過對我們來說的精彩之幣,從而在收藏貴金屬幣的路上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