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春節(jié),他和幾位朋友在一塊兒喝酒,不會行別的酒令,就會背《毛主席語錄》。第一個說“寄上三百元”,下面一個接上“聊補無米之炊”,再后面一個接“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tǒng)籌解決”……
這一段語錄的背景是:1972年,福建莆田縣城郊公社下林村小學教師李慶霖寫信給毛澤東“告御狀”,反映兒子李良模當知青“口糧不夠吃,日常生活需用的購物看病沒錢支付”,毛澤東親自回信,并拿自己工資“寄上三百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tǒng)籌解決”。這件事情后來成為中央調整知青政策的一個契機。
汪建說,他能背下整本語錄,不管喜不喜歡,這是那個時代留給他的東西,想甩也甩不掉。酒令行到這里,他忍不住流淚,說:“同志們,我們已經紅到骨子里了,還在美國待著干什么?干脆就接著紅下去,回國吧!”
1994年,他回國創(chuàng)辦北京GBI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裁,做乙肝試劑生意,卻發(fā)現自己是塊賺錢的料。第一桶金賺得輕輕松松,很快心生“賺錢太容易,沒意思”的想法。
賺錢容易嗎?照我看,賺小錢容易,賺大錢也不難,但持續(xù)賺錢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想持續(xù)賺錢又事業(yè)有成,史上留名,那就難上加難。
因為生意上的事情,汪建經常跑珠三角、長三角,目睹勞力密集型產業(yè)的發(fā)展在經濟全球一體化中顯示出威力,心里琢磨:“人口眾多,人力資源豐富,這才是中國的優(yōu)勢所在。如果按照人力密集型產業(yè)的方式搞科學,沒準兒可以走出一條新路來呢?!?/font>
他又想,因為浮躁,所以自己搞科研不是西方人的對手。但整個國家都浮躁,不如就浮躁到最前列去吧――他越琢磨,越感覺這個邏輯是靠譜的。1997年的一個晚上,在廣州東方賓館一個小院子里,汪建和幾位朋友邊吃夜宵邊爭論了一個通宵。天亮的時候,他確定了自己的下一步方向:“按照人力密集型產業(yè)的方式搞科學,幾千人做一個項目,人海戰(zhàn)術,不信這樣搞不過老外。沒準兒,能堆出一個諾貝爾獎來?!?/font>
后來就有了今天的華大。汪建總結華大模式:浮躁心理,加上中國的人口紅利,再加上年輕人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的精神,這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科研之路?,F在,華大平均一個月有一篇論文上《自然》雜志或《科學》雜志,數量是超過了蒙卡達一個人。汪建再想起蒙卡達,心里就平衡多了。
不過,蒙卡達在和汪建那一次談話回去后不久,就與英國妻子離婚,娶了一位比利時公主,受封爵士――這一點無論如何還是讓汪建很眼紅的。
也隨著這個轉型選擇,汪建再也找不到“賺錢太容易”的感覺了。時至今日華大都沒有成為一家能賺大錢的組織,而是一家不斷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組織,汪建說自己不能算是企業(yè)家。
同時,他又遠離了實驗室,不再承擔科研項目,加上美國的兩個博士后都沒有讀完,所以汪建說自己也不能算是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