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幣的歌德巴克猜想 前面和大家探討了長城幣的初打幣的論證與判別,里面提到了小黑本“樣幣”的小紙條故事,今天就和大家討論一下這個事情。
首先我告訴大家,新中國第一枚的精制幣出生在1979年(兒童澆花金銀幣),那說明我們當(dāng)時有能力做80年精制長城幣。那為何81,82,83,84,85,86都有精制長城套幣,唯獨就缺了80年精制呢?我看原因有以下幾點:
1, 精制幣制作工藝不成熟:為什么這樣說呢,原因就是本身79年出的精制幣精制度都不高,80年出的奧運精制(冬奧雪花構(gòu)圖還獲得克勞斯設(shè)計大獎---錢幣界的奧斯卡獎)但鏡面與噴砂都不夠強,說明當(dāng)時的精制工藝還是不成熟與不穩(wěn)定。還有就是為何1981年長城幣會出現(xiàn)上海版呢?里面還出現(xiàn)了ms,pl,pf的三種狀態(tài),其實原因也只有一個,就是當(dāng)時的精制幣工藝極其不成熟。本人認(rèn)為這些81年上海版,很可能都是當(dāng)年81年精制的試機幣。81年精制的技術(shù)都尚且如此,80年精制的技術(shù)就更不用說了。(如下圖,83年的精制是82年8月就有的,那么說81年精制很大可能是80年做的,而80年長城幣精制的話就要在79年做,那就更容易理解當(dāng)時這個難度了。)
2, 由于工藝不成熟,自然損耗大,成本也就高。金銀幣必究價格高,成本占比不大。但精制幣我估計當(dāng)年賣給外賓的價格也不高,成本不能太高。

3, 時間緊迫:前面我也提到過一個報道,當(dāng)年80長城幣從立項到完成的時間非常短。
基于以上三個原因,不得不使造幣廠最終放棄了這個80年精制長城套幣。但這也不是簡單地一開始就放棄了,而是一番努力之后只能做出來一批類精制,由于時間緊任務(wù)重所以還是放棄了這個80精制項目。最后把這批幣做成簡單的塑封冊子加上了編號作為樣幣發(fā)放了出去(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小黑本),后面無意中成就了我們的小紙條的故事。市場上也確實出現(xiàn)了幾枚極接近精制的801元(高鏡面高噴砂,尹總的是ngc68pl和孫老師的是pcgs67fr。但問題又來了,這兩枚都是有磚版,這個還需要大家進一步研究與探討)?;谝陨系耐普摚救舜竽懺O(shè)想:小黑極大可能是80年精制幣的失敗版。但兩者也都是不沖突的,只是精制可能是初衷,樣幣只是無意而為之。
也正是受到技術(shù)方面的限制,放棄80年精制,而技術(shù)與工藝相近的80,81天王本得以騰空出世(本來從創(chuàng)匯的角度,肯定是精制的收入更高)。其實新中國的精制幣技術(shù)直到1981年精制套幣成功以后才趨向成熟,后面的精制《出土文物1》金銀幣就是代表作,成為了新中國精制幣中的巔峰之作。其鏡面平整度高,整體鏡面感最強烈,高噴砂與實物1:200的噴砂圖案精細(xì)到了極致。

由于技術(shù)的成熟,后面也自然有了82,83,84,85,86精制長城幣的出現(xiàn)。而且早期的精制都是上海版的81,82,83,84,沈陽版直到84年精制長城幣才有,之后還做了85,86精制沈陽版。這都說明了上海造幣廠是精制幣制作的先行者,而且一步一步從試驗走向成熟的過程。
小紙條的故事深入民心,大家把小黑本叫成樣幣也習(xí)慣了。叫啥其實都無所謂,我只是給大家提供更多角度去思考,力求尋求事情的真相。小紙條其實也是一個故事的猜想,我這個同樣也是一個猜想,還需要大家不斷去研究與論證。
歷史雖然已經(jīng)離我們遠(yuǎn)去,但總會留下一些遺跡。這些遺跡也成就了我們探究歷史古風(fēng)遺韻的重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