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排斥郭兄的看法,從某種角度上講是可以理解的,對于“樣幣”的理解過于固化。價值的體現是研究的原動力,研究也需要很多的銀子的哦,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甚至購買一篇原始的書稿筆記可能都會花上幾千甚至更多的銀子,而且也不見得能真正用得著。我想即是目前有官方數量的證實也不見得十分的準確,畢竟老西藏幣小圖版是流通紀念幣32年的老品種,存世量可想而知,從偶爾發(fā)現的舊幣可證,要知道那個年代的一塊錢是真正當錢花的。
“炒作”一詞是目前錢幣市場較為普遍的用詞,“炒作”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初入收藏的藏友往往都有輕易撿漏的思想,我也不例外。吃虧了也時常不從自身上找原因以增加學識(內功),也常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內心斗爭。藝高人膽大,幣海無涯,多看看、多學學,了解深入了才能真正簡漏。這樣的質疑聲越多越好,是真金不怕火煉。相對可以看出這種幣市場中確實稀少,更期望有貨的藏友拋貨砸盤,這樣我也沾點光,撿撿漏

總比一窩蜂的買卷幣,盒幣好,寧和一口鮮湯,不吃一鍋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