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第13樓藍色海洋于2013-12-12 13:56發(fā)表的 :
姜兄的觀點很獨到,辛苦了!不過其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和探討的:
1、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鑄幣權歸于國家,因此各國硬幣多鑄有國名,而紙幣多不印國名,而印有該國中央銀行的名稱。因此當年生肖羊流通幣刊“中國人民銀行”之后有過爭議,有官員因無國名就認為這樣不妥,畢竟部分精制幣禮盒是送給海外友人的,因此之后未在流通紀念幣和貴金屬幣設計中全面推行。
2、這與前者是同一個問題,如果“正面圖案基本就固定為國名、國徽、年號”,那么就不可能再刊“中國人民銀行”,其實今年和3流通幣的發(fā)行似乎也說明這點,今后仍可能繼續(xù)刊“中華人民共和國”。
3、流通紀念幣、貴金屬紀念幣都是“紀念幣”,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比作郵票與小型張的關系。未來隨著鑄幣材資及防偽成本的提升,1元及以下的面值基本不會出現(xiàn),相信5、10元的面值成為普遍,否則就很難理解為何和3的面值會突然調整5倍,畢竟這個題材并不特別。明年央行將重啟某些系列,從中應該可以看到這一趨勢。
4、流通紀念幣中精制幣由于幣邊并非都可加J,同時也為了解決精制不精,普制不普的問題,因此日后可能出現(xiàn)精制幣局部圖案與普制略有區(qū)別的現(xiàn)象,明年發(fā)的馬年精制幣可能就是第一次嘗試,這也是大力推行“普制幣流通、精制幣收藏”的信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