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小圖版老西藏幣或是“樣幣”
批注老西藏紀念幣遠山小圖版考證報告
(孫浩洋——遠山探究之6)
【前言】
在造幣官方未公布遠山小圖版的情況下,我循線追蹤,通過梳理新的發(fā)現(xiàn)和搜到的信息,基本上可以判定其為西藏成立20周年大典活動倉促應急情形下的產物,定性為稀少的普通鑄幣,不是試鑄幣(對于概念上的論證筆者是小心求證的。這里再次對遠山小圖版進行定性,強調:1、是稀少,可理解不超過兩位數(shù);2、普通鑄幣;3、不是試鑄幣。我認為從廣義概念上講,此幣是“樣幣”,就是說造幣廠在鑄造一種錢幣時,在大量鑄造前進行的試樣。這與狹義樣幣的概念不同,老西藏幣眾多普制幣對應的樣幣是傳統(tǒng)概念上的正規(guī)軍。而老西藏遠山小圖版普制幣,理論上是不應該以成品出廠的,既然已經出廠了他就是合格產品,從鑄造時間和性質上推斷,它就是廣義上的“樣幣”),是最大事件紀念活動的首發(fā)幣、先頭小部隊。這個結論,印證了諸位泉友最初的一個判斷,也使我的《遠山版身世及老西藏幣各版別的關聯(lián)(遠山探究之4)》(值得再次閱讀研究和批注)一文中的推斷證據(jù)得以進一步固定,同時之前令人困惑的一些現(xiàn)象則好解釋了。
專題學術考證情況已整理完畢(這里有很強的學術研究價值,文章所提到的學術觀點并非空穴來風,可謂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現(xiàn)報告如下。
【考證方法、依據(jù)及經過】
面對匱乏的背景資料,遠山小圖幣從何而來又到何處?它有什么背景和來頭?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調查?
指望官方只能讓人感到希望渺茫甚至絕望,所以我們必須主動起來,不能等、靠、盼。我著重從老西藏幣的幾個重要時間點、整卷整盒的包裝狀況、老西藏幣的弟弟新疆幣等多個方面的相關信息入手,再進行串并全面分析,具體情況是:
一、首要厘清幾個重要的基本要素
1、西藏慶典活動幾個重要時點。這對下一步精確分析有幫助,1985年8月27日中央代表團飛抵拉薩(圖1)(這個時間點非常的重要,就是說上海造幣廠在8月27日之前已經生產并包裝好老西藏幣,其包裝日期至少是8月27日之前的日期,上海造幣廠鑄造的最少數(shù)量最少應該在用于分發(fā)給大會慶典現(xiàn)場主要參會人員的最少數(shù)量。值得注意的是慶典現(xiàn)場上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分發(fā)領到老西藏幣的,據(jù)有關資料報道當時的慶典群眾共計約八萬人左右,主要工作人員估計在幾百人左右但不高于一千人。推測當時用于活動慶典的老西藏幣數(shù)量或在1000枚左右,我想說的是這個數(shù)量不僅包括遠山小圖版老西藏幣,而且還包括普制版老西藏幣。按照一盒老西藏幣500枚計算,現(xiàn)場用于派發(fā)的老西藏幣不過兩盒。聽起來好像是不可思議,但越不可思議的事兒往往越和事實相接近。泉友自2011年來發(fā)現(xiàn)并研究討論遠山小圖版老西藏幣至今已經有5個年頭了,可以說整個國內或國外多數(shù)收藏愛好者及錢幣商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從面世的數(shù)量看品相較好的卷拆品多數(shù)也就是早期“求幣特”的那卷,其余零星面世的多是使用過的流通品,品相較差數(shù)量也是相當?shù)南∩伲瑥亩炞C遠山小圖版老西藏幣實際的鑄造數(shù)量。記得前些時候曾有人在現(xiàn)代錢幣網開貼以每枚150000元的價格代人收購整卷老西藏幣遠山小圖版卷幣,至今無人跟帖確認,從而再次進一步驗證遠山小圖版老西藏幣存世的數(shù)量確實很少,可以說是較為稀有),8月30日各界歡迎代表團,9月1日隆重舉行慶祝大會,9月3日代表團離開拉薩。
2、國家名片配合西藏慶典概況。一是人總行通過8月30日的《經濟日報》公布9月1日起“主要在西藏自治區(qū)內發(fā)行”紀念幣一枚(圖2);
(從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通過1985年8月30日的《經濟日報》公布老西藏幣發(fā)行的消息看:1、這里的一個時間點是8月30日,就是說經濟日報社至少在當年8月29日就可以確認上海造幣廠已經完成用于慶典的最少鑄造任務;2、“中國人民銀行將從今年9月1日開始發(fā)行”,強調的是“開始發(fā)行”并不是發(fā)行全部,進一步潛在驗證用于活動慶典老西藏幣的數(shù)量。后期發(fā)現(xiàn)1985年9月5日生產日期的整盒裝老西藏幣也說明了這點,推測:絕大多數(shù)普制老西藏幣、樣幣、銀幣、精制幣、禮品精制幣、直角邊類精制幣、小星普制幣等都是在9月1日慶典后期鑄造的,鑄造順序或是同期進行鑄造;3、“可流通使用”說明是流通紀念幣,和普通流通幣一樣使用的性質;4、“主要在西藏自治區(qū)內發(fā)行”,這點可以說在后期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裝幀的有關西藏和平解放及自治區(qū)成立周年慶典精裝的卡冊上得以驗證)
二是郵電部在9月1日發(fā)行紀念郵票一套;另外中央代表團帶有掛別式紀念章(圖3)等禮品。這些舉動都彰顯了西藏慶典是一件政治大事。(這里提到的紀念章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3、誰是老西藏鼻祖的核心問題。這是破解老西藏紀念幣大家族謎團的關鍵、先決條件。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楚,那么,整個老西藏幣的問題猶如一團亂麻。
我通過圖書館查到一個鮮為人知的信息即國務院是1985年4月4日批準人總行在9月1日發(fā)行西藏鎳質1元紀念幣“一套一枚”(圖4)。

請注意國務院的用詞是“一套一枚”,由此斷定,老西藏紀念幣家族中所有的所謂精制幣及面值10元精制銀幣都是超生兒,或都是人總行、造幣公司為創(chuàng)匯而在普制幣之后鑄行的。
這個信息印驗了我在《遠山版身世及老西藏幣各版別的關聯(lián)》中的分析:“五、老西藏幣8種版別的鑄行順序:在先鑄造配合西藏慶典活動紀念幣還是先鑄造外銷產品問題上,毫無疑問,我認為造幣官方選擇前者。(對于這種推測,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基本上可以斷定先鑄造配合西藏慶典活動使用的紀念幣)通過對照《老西藏八種版別表》,第一個可以輕易排掉的是帶有出口創(chuàng)外匯性質的序號3,以及同序號4配套裝盒的序號5、6;第二個排除的是單獨用小木盒包裝的高精精制幣即序號2。那么,最后剩下的序號7、8也可以排除。我的理由是:因為央行、總公司、上幣廠不可能思維錯亂把近山普制幣鎖起來,而向西藏慶典活動提供質量粗制濫造的遠山版(筆者在這里使用的是“粗制濫造”一詞,這里是相對后期品相相對較好的老西藏幣來說的,強調的是當時造幣廠的生產任務是時間緊、任務重。遠山版就是試鑄性質的“樣幣”,按照造幣廠嚴格意義來說這種幣本不該出廠的,或者封存、或者銷毀、或者后期放在錢幣檔案館里進行展覽等。但那時的質檢員沒有所謂版別的這種意識,或者說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在質檢員眼里都是合格產品,包括后面發(fā)現(xiàn)的“小星多屋版”。話又說回來如果是現(xiàn)在的造幣廠監(jiān)管制度,是不會出現(xiàn)這樣原則性“錯誤”的。像現(xiàn)在發(fā)行的孫中山紀念幣,鑄造的幣是精美了,基本上和精制幣都有一拼了,出現(xiàn)“錯誤”的幾率極低。從發(fā)行數(shù)量來說,孫中山紀念幣的發(fā)行量可謂量大的驚人,開玩笑的說,除非不小心掉到馬葫蘆里,基本上幾年內沒什么消耗量。有人說反正是不會跌破面值的。我想那有什么意義呢?新幣的發(fā)行可以擴大收藏的群體,是讓每個老百姓都能留有紀念的。就像大家為什么換整卷的、整合的、或整件的,說到底還不是硬了收藏的鐵律,玩的是“量少”,玩的是“物依稀為貴”。收藏品的價值體現(xiàn)首先考慮的是量,其次再是質)或不可能一開始就向西藏方面全部提供精制幣吧?……由此,序號1遠山版是最先設計鑄造的,序號2、3、4、5、6與序號7、8同時進行,……從央行決策層來說,思路肯定無疑的是把西藏慶典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創(chuàng)匯作為第二位”。
據(jù)造幣廠老前輩回憶,證實了老西藏紀念幣的首枚是普制幣,而不是精制銀幣、精制幣。一是老西藏幣設計師宋津民大師在《中國現(xiàn)代貴金屬幣賞析》第一冊里所回憶的“最初設計稿是為流通紀念幣用的,后決定紀念銀幣也采用同一幅圖稿”(宋津民大師對老西藏幣的情況已經做了總體的概括,設計圖稿就是為流通幣使用的。要知道老西藏紀念幣是上海造幣廠第一次使用圓弧邊設計,而遠山小圖版老西藏幣是直尺邊設計。之前有錢幣專家研究推測遠山小圖版老西藏幣的圖案山體左側間距是可以容納小圓珠的,這和長城幣的外輪廓設計非常的類似,只不過造幣廠很快就放棄了這個方案,使用近山版,將原圖擴大到正常視覺審美的范圍之內。我想其實就是為了節(jié)省工序和鑄幣時間,簡化流程,方便流通使用而已);二是造幣老前輩嚴紹林老師在2014年1月14日談到的“老西藏精制幣用普制幣的原模翻制模具”的(老前輩嚴邵林老師更加證明遠山的模具和精制幣的模具一樣,在鑄造精制幣的時候就加上小圓珠了,感覺是不是很漂亮呢。推測要是遠山加上小圓珠,會不會也是很漂亮呢?從而可以看出遠山小圖版普制幣老西藏幣的數(shù)量是相當?shù)南∩伲?/span>。這些信息都是權威的,進一步固定了之前的證據(jù)。
通過以上三點不難看出,整個西藏慶典的高潮日是9月1日,從常理上講人總行、郵電部配合這個高潮的“禮品”――紀念幣、紀念郵票必須在1號當天閃亮登場,與人見面。這是最起碼、最基本的動作,是政治任務、是死任務。(這點在當時毫不夸張)
二、抓住遠山獨特包裝紙作為切入點(對于老西藏幣今后的研究中具有一刀切的作用,實用性很強,這里感謝孫老師無私的奉獻)
近年來,在大家探討遠山小圖版的過程中,有專家提出從研究幣模入手,我認為沿著模具這個線索是最佳方案,特別是王承熾老師的鑄幣模具系列文章和觀點具有基礎知識普及意義及重要的指導價值(我也曾讀過,非常的棒,簡明易懂)。
由于我沒機會接觸造幣廠設計師、技工如何對待模具的變化、異動情況,故不以模具作為主線索進行考證,但深信凡造幣廠一切操作都會留下相應結果,無論設計師、技工怎樣修模、調模、補模,理論上肯定會反映在成品上,將這些結果加以系統(tǒng)全面研究分析,也是破解謎團的另一條重要路徑。我的原則和底線是:以事實結果為依據(jù)、為準則而推進考證。
我們知道,造幣廠鑄幣任務往往是疊加式的:一個任務正在進行,又來一個或數(shù)個任務,幾項任務還沒完成,又不斷會來新的鑄造生產指令。所以,一個幣種的外包裝形式和風格與前后品種具有持續(xù)性、連貫性,同時期的鑄幣成品包裝具有反映其本來面貌的現(xiàn)實意義,必須重視。
我仔細察看老西藏卷幣包裝紙,乃至擴大和進一步延伸到同時期的長城1元、建國35周年、新疆、廣西,以及沈幣廠同時期的長城1元、建國35周年、內蒙古、六運會、寧夏、大40的卷幣包裝紙。其中,研究的重中之重是新疆幣包裝紙。
因為新疆幣同為上幣廠造,時間上緊挨著老西藏幣,規(guī)格又相同。新疆幣是國務院1985年9月5日才批準的,明文是一鎳一銀,發(fā)行日是1985年10月1日,非常緊急。很清楚,在1985年的秋季上幣廠可以說非常繁忙:老西藏幣要造,又來了生產新疆幣的任務,從9月5日下達指令到新疆幣10月1日公開發(fā)行,時間才區(qū)區(qū)25天,與老西藏幣9月1日發(fā)行日僅隔一個月。老西藏、新疆的幣材同為B25鎳銅,所以,觀察弟弟新疆幣的包裝紙顯得格外重要。
通過市場調查及咨詢資深幣商,整個老西藏卷幣的包裝紙是一種籠統(tǒng)稱之為牛皮紙的紙。記得晴日等老師曾強調過2011年求幣特那卷遠山小圖幣包裝紙的特質,這個特質成為我甄別、劃分老西藏類別的關鍵。
央視“一線”等紀實節(jié)目中,視頻偵察民警曾說,無論罪犯再狡猾,他在逃離現(xiàn)場時會本能反偵查,那么他來現(xiàn)場時不可能是從天而降的。這給我的啟示是,必須倒過來去觀察所有老西藏包裝紙的狀況,看看老西藏近山幣的包裝紙、遠山小圖幣的包裝紙、同期同規(guī)格卷幣的包裝紙它們各自有什么特點?它們之間又有何相互聯(lián)系?又能給我們提供哪些有價值的信息?
三、以老西藏卷幣包裝紙作為調查重點
我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老西藏幣包裝紙分為兩大類3小種:
第一類就是我們常見到的老西藏近山幣的普通牛皮紙,此卷幣紙色黃、無文字(圖5);

第二類就是罕見的顏色較深、有臘光、質地較硬厚、印有文字,這是遠山小圖版在全網唯一的一張寶貴照片證據(jù),系摘自王天文老師2011年11月20日現(xiàn)代錢幣網轉貼的(圖6)。
經查詢,這種印字的包裝紙的正式名稱叫“氣相防銹紙”(圖7-1、7-2),(氣相防銹紙包裝的老西藏幣,如果保存良好的話,打開的卷幣是雪白色的,非常的漂亮,在陽光底下會反射金屬銀色的光芒,還有一種帶有藥味兒牛皮包裝紙的味道,如果是純原卷未拆的話初次打開還會有一些銀色的幣屑。無論是黑字的還是紅字或沒有字的其效果都是一樣的,都等起到保護錢幣的作用。估計后期可能是造幣廠為了節(jié)約成本,就不在使用了)
用途適合鑄幣包裝,保質期一年。這種氣相防銹紙又可細分為2小種(圖8):
第一小種:A印有黑字紙,此紙我簡稱之為“黑字紙”(圖9、10)
第二小種:B印有紅字紙,此紙我簡稱之為“紅字紙”(圖11)
顯然,而A與B圖案相同,但顏色不一樣。求幣特那卷遠山小圖幣包裝紙就是A“黑字紙”(圖12)。
四、造幣廠包裝的客觀狀態(tài)成為旁證
經查造幣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上幣廠、沈幣廠的卷幣包裝機是混合式的,1982年之前兩家造幣廠使用的是仿日式及無錫產的包卷機,從1982年起兩家造幣廠分批次從聯(lián)邦德國不斷引進A105包卷機,也就是說在八十年代前、中期,我國流通硬幣、紀念幣的卷幣出現(xiàn)不同包裝形式,既有老式包裝兩頭端口封閉的卷幣,又有新式包裝兩頭端口暴露的卷幣,八十年代總特點是混雜的。而進入九十年代,兩家造幣廠全部完成了新機器的大規(guī)模引進,徹底了結了老式卷幣包裝的局面。它們的特點分兩種:
第一種,是卷口兩端為翻蓋式封口,兩頭看不到幣面中心(圖13)。此種包裝形式消失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晚期。有幣友稱之為手工成卷,其實這是誤解,應該說是老式包卷機作業(yè)的效果。(長知識,我之前也是這么認為的)
第二種,是卷口兩端為內斂式封口,兩頭能看到幣面中心(圖14)。此種方式固定了下來,一直延續(xù)至今。
由此可以確定,這就是新機器替代了老式機器的結果。遺憾的是,現(xiàn)今我們無法再看到當時的作業(yè)情形了,不過,這些機器都留下了真真切切的實物。只要我們認真梳理、匯總,其基本面貌還是清晰的,具體情況是:
1、上幣廠:
①老西藏:卷口全部為兩端翻蓋式封口。200多萬枚為普通牛皮紙(圖15),極個別為氣相防銹紙。在氣相防銹紙中,紅字紙出現(xiàn)概率多于黑字紙,黑字紙偏少。
②新疆:卷口全部為兩端翻蓋式封口。全部為普通牛皮紙(圖16-1、16-2),未發(fā)現(xiàn)氣相防銹紙。新疆幣仍然延用老西藏普制牛皮紙的現(xiàn)象非常具有判定意義,尤其是沒出現(xiàn)氣相防銹紙。(這點是值得注意的,現(xiàn)在老西藏卷幣市場上的量也是不多的,更較為分散。包裝早期老西藏幣的氣相防銹紙也是很少的,這里就不多說啦)
③廣西:卷口全部為兩端內斂式封口。卷幣紙改為了灰白色(圖17),這是一個重要轉折點,沒發(fā)現(xiàn)氣相防銹紙。
④長城:上幣廠及沈幣廠長城幣曾出現(xiàn)灰白臘紙、普通牛皮紙、白書寫紙交替卷幣。長城幣包裝紙盡管混亂,但沒發(fā)現(xiàn)氣相防銹紙(圖18)。
2、沈幣廠:
①建國35周年:出現(xiàn)灰白紙、普通牛皮紙交替卷幣,但未發(fā)現(xiàn)氣相防銹紙(圖19)。
②內蒙古:卷口全部為兩端內斂式封口。卷幣紙為灰白色(圖20),未發(fā)現(xiàn)氣相防銹紙。
③六運會:卷口全部為兩端內斂式封口。卷幣紙為灰白色(圖21),未發(fā)現(xiàn)氣相防銹紙。
④寧夏:卷口全部為兩端內斂式封口。卷幣紙為灰白色(圖22),未發(fā)現(xiàn)氣相防銹紙。
⑤大40:卷口全部為兩端內斂式封口。卷幣紙為灰白色(圖23),未發(fā)現(xiàn)氣相防銹紙。
五、氣相防銹紙和求幣特整卷的意義
截至目前,遠山小圖幣唯一出現(xiàn)整卷的就是求幣特的那一卷,該卷系A“黑字紙”。
聽幾年前最初注意觀察此幣的幣友們敘述,求幣特當時在一塵出讓的并不順利,由于當時沒有多少人“認”這個幣,一直苦苦叫賣,是因為孫克勤老師致力于探究直角邊老西藏,則開始出現(xiàn)了人們拿直角邊幣與之比對和聯(lián)想,隨著大家探討的展開,遠山小圖幣才逐步被加以關注,超前意識、敏感力、洞察力較強者則開始出手了,我當時沒在意,晚一步,沒買到求幣特的貨,不過,我立即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的市場尋找,終有所得也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今天,以常理判斷,求幣特那卷原始狀態(tài)真實性我深信無疑。
我觀察了幾年來市場上老西藏卷幣,發(fā)現(xiàn)老西藏普制紀念幣存在以下四種包裝:
一是普通牛皮紙卷,打開后是近山版(圖24);
二是B“紅字紙”卷,打開后是近山版(圖25);
三是求幣特的A“黑字紙”卷,打開后全部是遠山小圖版(圖26);
四是A“黑字紙”卷,打開后也是近山版(圖27)。
結合求幣特那卷氣相防銹紙,我得出遠山小圖幣隱藏的范圍依次是:首先隱藏在這種氣相防銹紙卷內,其中以A“黑字紙”卷內最為可能,然后是B“紅字紙”卷里,而普通牛皮紙卷內希望最小。
據(jù)石毅老師回憶,他是第一位從求幣特整卷中零購的,他在2016年4月4日提出遠山小圖幣有一個特點即拆卷時幣面白亮,過后則開始逐步呈現(xiàn)偏暖色的油質包漿,解釋這個現(xiàn)象我認為與遠山小圖版使用特殊的“氣相防銹紙”包裝有關。(氣相防銹紙對錢幣的保存有非常好的效果,32年后依然如此,可見質量是相當?shù)暮茫?/span>
正是基于相信求幣特,再聯(lián)系梳理市場上老西藏的包裝紙狀態(tài),我認為,今后遇到原卷黑、紅字的氣相防銹紙卷幣,幣友就要留意了,大寶貝很可能就隱藏其中。投入資金購買氣相防銹紙卷幣的意義就如同“賭石”。由于老西藏幣畢竟是我國首套自治區(qū)題材紀念幣,地位不可動撼,加之發(fā)行量偏小,既使是整卷購進氣相防銹紙今后打開不是遠山小圖版幣,也不至于出現(xiàn)賭石“一刀窮、一刀富”的現(xiàn)象。從另一個角度說,凡是整卷老西藏幣,無論是什么包裝紙,只要是原卷或許都有意外的驚喜,因為老西藏紀念幣就像藏寶箱――新版別不斷出現(xiàn),也因老西藏幣是穩(wěn)步增值的,卷幣品相較好可以送評。
六、整盒封簽日期的新發(fā)現(xiàn)是突破口
2016年4月2日,蔡軍老師在現(xiàn)代錢幣網談到的一個觀點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說“老西藏整盒封簽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特別指出“9月1日”前的生產日期在封簽上的狀態(tài)是遠山小圖版是否成為“首發(fā)”的證據(jù)。據(jù)此,我倍加注意這個線索,所查閱幾年間交易圖片頭暈程度不亞于“天網”節(jié)目中的圖偵民警。雖然目前還未查到慶典高潮日的封簽,但也有重大發(fā)現(xiàn):
今年7月,我新發(fā)現(xiàn)一整盒老西藏(圖28),圖片顯示是“紅字紙”卷(圖29)。
[img]http://www.coin001.com/attachment/photo/Mon_1609/6851_9b8e1474767966f4041a49786e7d2.jpg[/img]
最為幸運的是,盒蓋上加印的封簽日期顯示為“1985年9月5日”(圖30)。
[img]http://www.coin001.com/attachment/photo/Mon_1609/6851_0d0c1474767982f07a229f3fc5846.jpg[/img]
經向持有人咨詢和請教,已打開的一卷是近山版。無論如何,9月5日封簽日期的發(fā)現(xiàn)無疑是重大突破。(整盒老西藏幣市場所見不多)
本文開頭我就強調時點的重要性,郵電部當天發(fā)行紀念郵票,人總行當天發(fā)行紀念幣,這些慶典禮物當天肯定都要亮相登場的。那么,我們不禁要問:
――9月1日慶典高潮日,人總行提供的是什么樣的紀念幣???(應該是遠山小圖版和近山版普制老西藏紀念幣)
――9月5日批次的卷幣,仍用氣相防銹紙,字是紅的且?guī)乓咽墙桨媪?,而求幣特整卷是“黑字紙”意味著什么?/span>(包裝紙上印刷的字體油墨顏色不同,可推測黑色油墨印刷的包裝紙包裝的是早期老西藏幣,后因帶有黑色油墨字體的紙張用完改用印有紅色油墨的紙張,在后期就沒有氣相防銹紙了,進而改用普通牛皮紙張。值得說明的是求幣特那卷帶黑色油墨的包裝紙,或只是一種巧合,或許有沒有帶字的氣相防銹紙包裝的遠山小圖版老西藏幣)
雖然近山版幣面也存在極少數(shù)劃痕,但整體質量毫無疑問比遠山小圖版要好。在同時存在質量好的和質量差的情況下,從邏輯上講,官方發(fā)行鑄幣肯定會選擇質量好的,絕對不會把質量好的藏著而發(fā)質量差的。(這點很對,后期發(fā)行的老西藏普制幣品相就相當?shù)木溃点y閣和西藏自治區(qū)裝幀的。但當時為什么拿不出來呢?還用說嘛,沒有啊,有這些就不錯了,還要什么自行車?。?/span>也許有幣友會提出這樣的可能性:供應9月1日西藏慶典的幣是近山版,不是遠山小圖版,遠山小圖版是慶典活動之后鑄行的。對這樣的可能性我認為不成立、不合常理。我的觀點是:如果首發(fā)幣是近山版,也就意味著造幣廠流水線開始大規(guī)模進行近山版壓印作業(yè)了,一旦上線不是幾萬枚的概念,而是幾十萬、上百萬枚的壓印規(guī)模,除正常的修補模,中途會突然加塞一個質量不好的遠山小圖版嗎?而且,遠山小圖版至今沒在普通牛皮紙卷幣中出現(xiàn)過。我也反過來想,假如首發(fā)幣不是遠山小圖版而是近山版,那么,包裝紙的現(xiàn)象又該如何解釋?(徹底被孫老師打倒了,推斷邏輯非常的清晰正確。)
【考證的四個結論】
結論一:赴藏參加9月1日慶典的紀念幣是遠山小圖幣。其性質是真正意義上的初鑄幣?;蚪惺装l(fā)幣、趕制幣、應急幣,也是一種特殊幣。(其實就是一種不帶“樣幣”字樣的樣幣)
結論二:凡黑、紅字氣相防銹紙卷幣,全為老西藏普制幣的初鑄幣,數(shù)量偏少。遠山小圖幣主要藏于“黑字紙”卷里(強調主要,感覺有能藏在沒有字的氣相防銹紙里,不要放過漏網之魚?。?/span>,數(shù)量稀罕,“紅字紙”卷、普通牛皮紙卷有待于發(fā)現(xiàn)。近山幣為老西藏普制幣的中、后期幣,數(shù)量多。老西藏之后的新疆幣仍繼續(xù)使用牛皮紙,到了廣西幣則是明顯轉折點,改為灰白紙了(圖31)。
[img]http://www.coin001.com/attachment/photo/Mon_1609/6851_adbb1474768011aecb6dce3ab9b49.jpg[/img]
結論三:將遠山小圖版改模鑄行近山版的時間在9月1日慶典之后、9月5日之前這么幾天內(這個時間有待推敲,或同時進行試鑄,后決定使用近山模具作為最終的定稿。因為有近山普制老西藏幣樣幣,所以遠山小圖版老西藏幣在前,近山普制老西藏幣在后的結論?!疤炀€”模具的清晰程度也能潛在的證明)。
結論四:以時點、包裝分析,普制老西藏的鑄造、包裝、發(fā)行的順序依次為:A“黑字紙”包裝的遠山小圖幣→→B“紅字紙”包裝的遠山小圖幣→→A“黑字紙” 包裝的近山幣→→B“紅字紙” 包裝的近山幣→→普通牛皮紙包裝的近山幣大部隊。
我認為,氣相防銹紙具有考古學上斷代辯物的價值。
官方批準和發(fā)行公告及造幣界前輩敘述內容,再加上求幣特整卷包裝紙?zhí)卣?、?月5日”整盒封簽日期、AB兩種氣相防銹紙、200多萬近山版普通牛皮紙、同廠同期同規(guī)格卷幣包裝紙,這6大證據(jù)都指向遠山小圖版是整個老西藏幣大家族的開山鼻祖(不僅是鼻祖的問題,更傾向于“樣幣”)。在遠山小圖幣緊急奔赴西藏慶典活動的同時,上幣廠開足馬力鑄造質量較好的近山版,隨著近山幣成品數(shù)量增大,黑、紅字氣相防銹紙包裝紙逐步用盡或沒有庫存,之后的200多萬近山版卷幣的包裝則使用普通牛皮紙了。
【分析幾種有關說法】
對于遠山小圖幣的探討,大家各抒己見,雖然每位幣友、幣商的分析、判斷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同,但我們的目標都是朝著探究其真相方向努力的,這樣既有學術研究價值,又有提高、有樂趣、有收獲。
從幾年前求幣特出讓那卷遠山小圖幣至今,我們圈內主要流傳這么幾種說法:一是試鑄幣,二是沈幣廠造,三是次品流出,四是面值10元銀幣的試驗品。下面,我就幣友提出的幾個觀點逐一談談自己的看法,也算代復幣友。
1、遠山小圖幣是試鑄幣。此說流傳最廣,我認為不成立。我的理由:老西藏幣是新中國第二套B25型幣材紀念幣,之前已經有建國35周年及若干年份B19型幣材流通幣1元長城成功成品。無論是上幣廠、沈幣廠,它們在此類幣的設計、鑄造工藝、幣材、生產等方面都較為成熟、規(guī)范。我特意查閱了相關資料:當時造幣客觀環(huán)境決定了不會推進試鑄作業(yè),以上幣廠為例,上幣廠自己代頒了“壹元幣等技術標準”、訂有“元角幣成品生產有關外形尺寸技術標準”、“元角幣生產規(guī)程”、“建國35周年、西藏、新疆、壹元硬幣等四個企業(yè)產品技術工藝標準”。資料顯示沒什么需要試鑄的,而當時確實有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那么,1985年前后造幣官方包括上幣廠都在忙啥呢?讓我們來仔細看一看:從1984年春季開始,從國家計委、外經貿委、建委等,到人總行、造幣公司、上幣廠,都在開始落實中國造幣史上的一件大事——從加拿大引進鋼芯鍍鎳一條龍到上幣廠,一直到1986年9月大工程搞定。不過,若說造幣廠某個車間進行小范圍的工藝等試驗,完全是有可能的,市場上偶爾也出現(xiàn)過這樣一件“寶貝”,但遠山小圖版顯然不是這類試鑄品。退一步說,假使遠山小圖版是正式開鑄老西藏之前的試鑄品,數(shù)量也不會成卷的,況且在求幣特整卷出現(xiàn)前,社會上早已存在零星的遠山小圖版、時間久遠,全國各地分散的非常好,從這些零星的遠山小圖幣品相看,有的是流通品,有的甚至是爛品,如李勝利老師在2015年7月5日打包“出售舊品紀念幣一些”中就有一枚品相非常差的遠山小圖幣(圖32),此幣絕對不是求幣特出讓的。
[img]http://www.coin001.com/attachment/photo/Mon_1609/6851_4c1b147476802422226a9d30670d7.jpg[/img]
2、遠山小圖幣為沈幣廠鑄造的。這一說法也不成立,八十年代前期上幣廠確實在技術上學習、借鑒過沈幣廠,還派員去過沈陽,上幣廠“元幣”投產,所使用的“條片”(胚餅)“由廠外購供應”,資料沒有顯示胚餅是從沈幣廠調撥過來的。至于設計師老前輩回憶老西藏最初設計稿為沈幣廠這也正常,因為在國家造幣官方眼里,上幣廠、沈幣廠不過是兩個車間而已,就像一個公安分局下轄若干個派出所一樣,在業(yè)務、人事、制度、交流、文化方面基本上相同、有互動。最重要的是,氣相防銹紙一直是出現(xiàn)在上幣廠的,沈幣廠雖使用過普通牛皮紙卷幣,但從未使用過氣相防銹紙。還有,現(xiàn)在是大流通時代,雖然求幣特身在東北,確實靠近沈陽,但并非確定是沈幣廠。我為尋找遠山小圖幣,曾經自駕游到呼和浩特、銀川等,在當?shù)厥詹仄芬粭l街,反而沒發(fā)現(xiàn)多少內蒙古幣、寧夏幣?,F(xiàn)今發(fā)達的物流,徹底打消了我去拉薩尋幣的想法。
3、遠山小圖幣是次品混入了近山版。此說法不成立,因為遠山小圖版最大的特點是一個獨立的版別,這個問題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同,也得到了金盾評級機構的認可,相信NGC等評級幣公司今后也會逐步接受的。當然,在遠山小圖版中也有優(yōu)品、次品之分,金盾67、NGC67及以上分數(shù)都是好品。
4、遠山小圖幣是西藏銀幣鑄前的試品。這一說法也不成立,因為國務院批準的只是一套一枚的1元鎳幣,銀幣是計劃外產物,聯(lián)系其他紀念幣的枚數(shù)就可以看出老西藏幣存在嚴重的超生現(xiàn)象。人民日報1985年9月26日公布新疆幣是一鎳一銀,顯然1元精制幣是超生兒;人民日報1986年9月19日公布和平年幣是一鎳一金一銀,沒有超生;人民日報1987年7月26日公布內蒙古幣是一套一枚鎳幣,也沒超生,所以面值10元的精制西藏銀幣的鑄行是處于整個老西藏幣的中、后期。另外從遠山小圖版采用氣相防銹紙包裝以及之后停止使用此紙,說明遠山小圖版不是銀幣的試驗品,兩者在時間上不吻合、不連續(xù)。
【簡析數(shù)量及倉促的原因】
不可否認,在我國存在著讓領導滿意就等同于干好工作的現(xiàn)象,只要慶典高潮之時領導、嘉賓們能見到紀念幣實物,人總行的任務就算是基本上完成了,盡管不是那么完美。
發(fā)放范圍為主席臺在坐領導、新聞工作者、慶典指揮部(辦公室)工作人員、自治區(qū)人行、拉薩市人行等。數(shù)量稀少,從近幾年市場看,遠山小圖幣露面較少。除求幣特的那一卷,其余均為零星狀態(tài)出現(xiàn),目前經營者仍僅限數(shù)位。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人總行在彩旗飄飄、鑼鼓宣鳴的9月1日慶典活動現(xiàn)場拿不出紀念幣,那么人總行的錯誤就嚴重了、洋相就出大了,即使過后造幣廠把紀念幣造得再精美、再漂亮也沒有用,錯誤不可彌補,這個問題誰都清楚。記得晴日老師在他的博文《老西藏紀念幣版別再添新成員》中說“由于西藏20周年慶典時間已到,不能等待……”,我得出的結論與這個猜測基本相同,2012年4月9日他在現(xiàn)代錢幣網又談到“……這個卷拆直齒(即遠山小圖版)是先于樣幣、常規(guī)普制的一個品種,其時間應該早于樣幣、常規(guī)普制和直角邊高精幣,……時間上可能是最早的一種普制幣”,以及吳志文老師跟貼的判斷:“卷拆直齒(即遠山小圖版)我認為是最早的老西藏”等觀點都是正確的。上幣廠究竟何因耽誤而導致倉促行事?
國務院是4月4日批準的,至9月1日發(fā)行日去除國務院、人總行、造幣公司到上幣廠的指令層層傳達及星期天休息日等因素,給上幣廠完成首發(fā)幣鑄造的時間約120天左右,按理講,在時間上是來得及的。據(jù)有關資料顯示,我推測應該與這些事有關:
一是基本建設忙。1985年上幣廠迎來了本廠最大規(guī)模的生產“工房”基本改造建設及大搬遷、大調整,這樣的大折騰會影響正常鑄造作業(yè)嗎?
二是鑄造任務重。1985年上幣廠任務異常繁忙,同時開鑄硬分幣、長城幣、金銀幣、流通紀念幣、紀念章,上幣廠會像老黃牛一樣喘不過氣來么?從西藏幣與新疆幣發(fā)行日緊挨著包括休息日僅25天可見一斑。
三是大工程影響。上幣上承擔了新中國最為龐大的造幣引進項目鋼鍍鎳工程,會給正常生產帶來了排擠和沖擊嗎?而1985來正逢高峰時段。
或者是這些因素一并撲面而來所致。
【結束語】
若以后出現(xiàn)以下情形之一的,我的結論即站不?。阂皇前l(fā)現(xiàn)近山版整盒的封簽日期顯示為1985年8月31日當天及之前的日期,因為據(jù)查1985年的民航信息,上海有飛經成都到拉薩的航班,如果這樣,近山幣是能夠趕上第二天9月1日慶典的,只要拉薩市人行兩名出納員即可完成分發(fā)。二是發(fā)現(xiàn)整卷的普通牛皮紙包裝的遠山小圖幣。三是官方公布結果與我的考證的結論不一致的。
本專題考證,畢竟只是我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查證情況,因受個人能力的限制,還存在許多疏漏和局限之處,望關注這個話題的幣友們予以斧正,并積極提供相關的信息和證據(jù),讓我們的學術研究形成合力。
古老神秘的西藏,版別繁多的1985年老西藏紀念幣還會繼續(xù)給我們驚嘆的!
附圖片34張:其中第1~4、7-1、8、31照片為本人拍攝,第5、6、7-2、9~30、32實物照片均是有選擇摘錄了錢幣網絡交易貼,主要借用的是現(xiàn)代錢幣、一塵、7788等網,在此衷心感謝各位店家、藏家的辛勤付出(包括感謝各網站)!因我電腦編輯圖片不太熟悉,圖片上文字解釋質量不高,敬請諒解。
全文引用孫浩洋老師的辛苦大作進行了批注,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廣大泉友和老師們批評指正,晚輩定會虛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