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當初集幣不久,有關(guān)幣模的一些名稱看起來云里霧里:工作模、陰模、陽模、子模、母模、原模、二元模、祖模等等。后來看多了,八九不離十能猜出個大概意思,但是還是不知其所以然。讀了Walter Breen的Dies and Coinage以后,才對幣模的來龍去脈有了系統(tǒng)的了解。現(xiàn)將讀書札記貼出供幣友參考,另外加上一些個人觀察和評論。本文只是有關(guān)幣模歷史的總結(jié),書中的其它內(nèi)容還有許多,如造幣技術(shù)和造幣機械等。懂英文的人可以直接到寶泉網(wǎng)下載這本小書,地址是:
http://bbs.bqcoin.com/read-htm-tid-4268.html。
和中國古幣的澆鑄方式不同,西方造幣一開始就是在金屬片上壓出圖紋。最早的打制錢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由小亞細亞(當今的土耳其亞洲部分)的里底亞人制作。以下是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殖民地錫拉丘茲(今意大利西西里地區(qū)東部)的打制銀幣。
要壓出圖紋就必須使用幣模。圖紋一般是突出于幣面的,英文稱為relief(浮雕),相應(yīng)的幣模就必須是凹陷的,也就是陰模(die)。
當時雕模師(古羅馬的雕模師稱為celator)是直接在金屬上雕鑿的,所用的工具無非是各種粗細和形狀的普通鑿子,再加上錘子。那時候還沒有壓機,因此造幣時是把加熱后的坯餅放在上下模之間,然后用大榔頭猛敲上模,把幣模上的圖紋壓印到坯餅上。
在這種手敲造幣的作業(yè)中,下模一般有一個尖尖的長“根”,以便將其敲入一個用作基座的樹樁或大木塊上加以固定。上模要直接承受榔頭的沖擊,損耗比下模要快2-3倍。幣模損耗以后必須重做,因此上模的圖案就比較簡單,用在幣的反面。而下模因為損耗較慢,圖案可以做得比較復雜,用在幣的正面。這就是下模往往用來壓印幣的正面的由來。這些模子用來直接造幣,可看作是工作模(working die)。
手工雕刻工作模的速度慢,而且對雕模師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和雕刻技能要求都很高。后來工作陰模上的一些固定成分,如珠粒、日期、數(shù)字、字母等就用沖子來完成,免得每次重新雕刻,以便加快制模速度。慢慢地圖案上的一些成分也用沖子來完成,如用C這個字母在鋼模上沖出圖紋的弧線。到了亨利二世 (1154-89) 的統(tǒng)治末期,用手工雕刻工作陰模的做法基本消失,被各種沖子所取代,雕模變成了沖模。這樣一來雖然沖子還得由雕刻師制作,但工作模的制模就不必非藝術(shù)家或雕模師不可,學徒或沒什么技能的普通工人也能用沖子制模了,工作模的制作速度大大加快,而且圖案也比較統(tǒng)一。這些刻有圖紋的沖子其實是陽模(hub)的雛形。
一位美國現(xiàn)代手工雕模師的鑿子和沖子

15世紀初,意大利的造章匠受到古希臘、古羅馬錢幣的啟發(fā),把主要圖紋的浮雕刻在一個沖模上,然后用這個沖模(陽模)和其它一些刻有字母等的小沖子來制作陰模(工作模)。這樣就可以批量生產(chǎn)工作模,補充生產(chǎn)中的損失。這個手工雕刻的陽模就是原模。
這樣的原模面積較大,用其制造工作模的壓力不是靠錘擊所能產(chǎn)生的。因此螺旋壓機于15世紀中在意大利應(yīng)運而生。即使使用螺旋壓機,也要反復壓印幾次才能把原模上的圖紋完整地重現(xiàn)在工作模上。
螺旋壓機

隨著錢幣生產(chǎn)量的增加,一個原模不夠用了。比如說許多英國幣的正面圖像是長期不變的,總是當朝君王的肖像。一個圖像得用上幾十年,用一個原模不可能做出這許多工作模來,因為原模在制作工作模的過程中也會逐步磨損。而且英國海外領(lǐng)地造幣廠所使用的君王肖像陽模也得由皇家造幣廠分別提供。為了避免手工雕刻多個原模,從查理二世(1630-1685)時代開始不再直接用原模(陽模)制作工作模,而是用原模(master hub)來制作陰文原模(matrix/master die),陰文原模修模后再制成多個二元模(working hub,陽模)。這些二元模被用來制作工作模。
這樣一個制模過程的時間很長,因為需要多次修模。況且制作一個幣模要多次壓印,而每壓印一次后需要退火,把因壓印而硬化的金屬重新軟化下來,因為硬化的金屬很脆,容易斷裂。所以在時間匆忙而且錢幣壓印數(shù)量不太大時還是會直接用原模制作工作模,跳過陰文原模和二元模。
到了安妮女王時期(1665-1714),也有雕模師直接雕刻陰文原模的,這樣就省去了陽文原模制作這一工序。但是到了1790年,縮刻機開始得到應(yīng)用??s刻機的原理,是把刻在油土、石膏等軟材料上的大尺寸圖紋(15-30厘米)縮小并雕刻到鋼模上。早期的縮刻機只能縮刻陽模,就形成了后來的原模(master hub,出自縮刻機)— 陰文原模(master die)— 二元模(working hub)— 工作模(working die)這一標準制模程序。盡管中文翻譯比較亂,英文名稱其實很有規(guī)律。hub都是陽文,die都是陰文。
(了解了這許多形式的幣模后,不禁對所謂的“毀?!眱x式產(chǎn)生懷疑。毀掉的只是工作模,還是從油土模到工作模通通毀了?如果只是毀掉工作模,制作新的工作模不難吧?而且工作模通常也不止一副不是?)
早期的縮刻機

現(xiàn)代縮刻機

縮刻機的出現(xiàn)是制模工藝的重大里程碑。用了縮刻機后,雕刻師無需在實際尺寸的鋼模上進行雕刻。大尺寸的油土或石膏模有助于設(shè)計師、雕刻師充分表現(xiàn)幣章的細微之處。另外,同一圖案可以根據(jù)需要縮小,用在不同尺寸的錢幣上。另一個好處是造幣廠以外的藝術(shù)家也可以參與錢幣的設(shè)計,擴大了設(shè)計、雕刻的人力資源。但從另一方面看,縮刻機造成了幣模手雕工藝的逐步失傳,那些出自手雕鋼模的幣章就越顯珍貴。
上海造幣廠裔式忠先生手雕制模的金魚銅章(借用天下成都人王勝先生的圖)

和制模有關(guān)的話題還有重模(doubled die)。制作工作模需要重復壓印。兩次壓印之間如果工作模和原模/二元模之間出現(xiàn)相對位移,工作模上就會出現(xiàn)重疊的印記。使用這樣的工作模壓印錢幣就會在幣上留下重疊圖紋。
Walter Breen在他寫于六十年代的小書中總結(jié)了西方幣模發(fā)展史。技術(shù)發(fā)展至今,電腦的應(yīng)用和金屬加工技術(shù)的提高,都會給制模工藝帶來新的變化。幣友中有了解新工藝者,不妨跟帖分享錢幣制模工藝的最新進展情況。??????????????????????????
[ 此帖被fwang2450在2015-07-16 22:41重新編輯 ]